记得,摆下地遁阵之后,孙小六有事没事就会沿着二楼后阳台侧墙的钢筋梯登上楼顶,趴在隔热用的石绵砖上朝茶园的方向眺—有如古代藏身于刁斗之中的卫卒那样—看看小五来送口粮了没有。是以小五来的那天所发生的事很简单,孙小六远远地发现了站在茶园中东张西望的小五,便飞身下楼,连打几个纵跃,有如一条猎兔的雪达犬那样欺近小五面前,再往四下里打量了一阵,确认并无外人,就把她接进屋来了。
可是我却宁愿执意去揣摩当时站在茶园之中突然感到世界极其陌生的小五的心情。无论在当时抑或日后—甚至到我当兵服役期间—不下数十百次之多,我总会不期而然想到手捧盆栽、浑身是汗、伫立在阵阵寒风之中的小五曾经十分短暂地和全世界失去联系的那个片段。在那片刻之间,她突然和自己的来处和去处同时断离了,她会惊惧、畏恐、惶惑吗?像一个玩着躲迷藏游戏的孩子(因为躲藏得太深沉、太严密也太专注的缘故)而竟至在没有任何人能够发现的角落里忽然忘记自己正努力从事着的游戏。
那一天,小五带来了应该说是令人欣慰的好消息—徐老三找着一家背景牢靠的打字印刷公司,可以在最短期限之内帮我把论文打印成册,装帧完好。人家甚至还愿意把所里规定必需缴交的十四套论文专程送到学校去。这整个过程之中唯一的麻烦是没有人能够替我干校对。印刷公司的人说得妙:印这种学术性的东西绝对不要接手校对工作。因为你给他校出来的错字可能没有错,他真正写错的你又校不出来。要校一定要作者自己校,不然印好了上门来吵吵闹闹要重印,赔几辈子都赔不完。
可是徐老三却认为:一部要写好几十万字的东西来来回回在路上跑是极其危险的事。万一托带的人一个不留神、让人窥知形迹,迟早还是要暴露行藏的。于是徐老三擅自替我作成决定:打好了字就付印、印足了页就装帧,这叫干净利落。小五转述徐老三安慰我的话是这么说的:“就算有几个错字好了,认不出来的,活该认不出来;认出来的一定知道对的字怎么写,你费那么些事干吗?”之所以插叙打印论文的这段枝节,乃是基于学院中责任伦理之故。我必须非常明确地宣示:一九八三年六月付印的那本《西汉文学环境》之所以堆叠着那么些可以用“绵延近寸”形容之的错别字,完全是因为情治单位正在指使帮派分子追捕(或追杀)我的缘故。
老实说,我根本已经不会在乎什么错别字不错别字的问题了。对当时的我而言,那部论文只是另一个躲迷藏的游戏。我其实并不关心它能不能通过审查,而我能不能取得学位,日后是不是又能凭借它所换取的资格而进入一个什么研究或教学单位混碗饭吃。我之所以没日没夜地赶写出它来纯粹是因为唯有在那样一头钻入一个由我自己构筑起来的世界的时候,我才能够完全忘记红莲。这部硕士论文唯一的意义似乎也在于此。而且—我愿意率直且诚挚地说:写一部看来有根有据的学术论文所能达到的忘情效果要远超过任何事,它甚至远超过我所擅长的小说。
春天正丰美繁盛一如刚开始的飨宴,小五一次又一次带来的植物让破宅前后院